4月20日,Hari Menon發Twitter,在印度采取封鎖,BigBasket訂單量在持續不斷的增長,當天更是達到了近10倍的增長,從3萬份增至28.3萬份。Hari Menon是BigBasket的CEO。
Menon也遺憾的稱:“今天(4月20日),我們交付了28.3萬份訂單,而且還在持續增加。然而,我們預期的訂單量卻是這個數字的3到6倍,我們真的已經盡力了。”
飛速增長的訂單量卻受到限制。Menon解釋稱,在封鎖期來臨之前時,已有不少員工返鄉,導致勞工短缺。
即使BigBasket有意擴招,但培訓工人需要時間。這使得平臺不得不轉而尋求合作,Uber、印度國家餐館協會(NRAI)、服裝廠工人等都成為BigBasket的配送伙伴。
在印度原本不溫不火的生鮮電商,成為新冠危機的最大贏家之一。
像BigBasket和Grofers等印度較大的生鮮電商,現在能將訂單履行恢復到封鎖期前的水平。而放眼印度電商,也只有生鮮電商這個賽道,未受到致命沖擊。
像Flipkart和亞馬遜等平臺,曾寄望4月20日之后松綁,但由于疫情加劇,印度政府突然改變主意,電商仍只能配送生活必需品。
于是,不僅僅是Flipkart和亞馬遜,像Meesho和其他中小電商平臺,都開始配送生鮮。
網約車送貨
截至北京時間4月21日晚8點,印度新冠病毒累計確診病例達18973例,累計治愈3290例,累計死亡601人。其中,馬哈拉施特拉邦確診病例最多,為4666例;德里確診病例位居第二,為2081例;古吉拉特邦確診病例位居第三,為2066例。
新冠疫情肆虐全球,為了阻止病毒蔓延,印度開啟“封城模式”。大批實體商超的顧客不得不轉向電商購買食品雜貨。線上訂單量激增,給生鮮雜貨電商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。
但與此同時,很多電商公司的短板也開始逐漸顯現,尤其是供應鏈,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最大障礙。在各電商平臺多方混戰的印度,這種現象尤為明顯。
3月25日那天,Flipkart班加羅爾辦公室里一片繁忙景象。為了阻止新冠病毒的蔓延,從這一天起,印度開啟了長達21天的全國范圍的封鎖隔離。作為印度最大的本土電商,公司所有員工都投入到雜貨部門的運營中。疫情肆虐,像智能手機、服飾、家居等業務都已經暫停運營,但其生鮮雜貨業務Supermart因關系國計民生,符合 "必需品服務 "條件,得以照常運營。
Flipkart的競爭對手亞馬遜這邊也沒什么不同,他們有自己的雜貨部門Amazon Fresh和Amazon Pantry,此外Bigbasket和Grofers專做生鮮雜貨的電商也是一樣的情況。
隨著封鎖期延長,印度人開始囤貨。以上四家公司的高管均宣稱,公司訂單量激增2至3倍,從牛奶、蔬菜等生鮮食品到面粉、油等耐儲存食品,所有的商品庫存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。Flipkart雜貨部門一位高管說,在兩天之內,60%的庫存都已經被預訂了出去。
生鮮雜貨電商的擴張一直是個難題。首先,生鮮雜貨品類的利潤率非常低,只有為2%至4%,相比之下,智能手機的利潤率高達15%至30%;其次,水果和蔬菜等食品極易腐爛,訂購頻率高,生鮮電商平臺的運作流程必須像一臺精密的儀器般順暢,所以對供應鏈要求極高。Bigbasket、Grofers、Flipkart和亞馬遜的幾位高管均表示,鑒于印度的封鎖隔離將延長19天至5月3日,預測這種需求激增的情況很可能會持續兩到三個月。
天降海量訂單,然而有些公司卻無福消受,卡在供應鏈上。目前的供應鏈無法迅速擴大規模,也就難以應對不斷涌入的訂單。"我們的系統能夠應對10%至15%的需求增長,"Bigbasket的一位高管說,"但是目前的訂單太多了,已經超出負荷,我們很難擴張市場,也很難再實現增長。"
雖然很難,但這個機會不容錯過。好消息是即使現在不去營銷,顧客也會主動上門,所以這些公司全力處理供應鏈的問題。比如,派自己的卡車去供應商那里搶貨;將現存其他倉庫改造成雜貨倉庫;與Ola和Uber這樣的網約車公司合作,送貨上門等。
Flipkart的一位發言人表示,為了應對激增的需求,Flipkart一直在加強客戶支援和人員招聘。Bigbasket聯合創始人Abhinay Choudhari表示,相比供應鏈,反而是人力問題較為突出,他提到,Bigbasket最近獲得5000萬美元過橋融資,正是為了擴大規模。
然而,訂單量的激增仍然讓這種擴張捉襟見肘,尤其是封鎖導致勞動力嚴重短缺。在過去三周內,Flipkart和Bigbasket曾兩度暫停接單,以優先處理積壓的訂單。
此外,很多公司嘗試改造受成本影響較大的供應鏈系統,因此費用也在不斷增加。
獲客成本為零
目前,只有一項成本在急劇下降——營銷支出,包括獲客成本、每日促銷、折扣、會員優惠等。業內人士表示,在Flipkart和亞馬遜,平均獲客成本就高達1000-1500盧比(約為13.1至19.7美元)。
但現在不會了。"現在的客戶獲取成本為零。"據Grofers的一位高管稱,而用戶們也再到處找折扣了。
但雜貨業務要想賺取哪怕2%至3%的利潤,就需要比其他品類大得多的經營規模。還需要保持高訂單量以及可預測的顧客需求。一旦確定需求之后,企業開始調動資源,處理固定的訂單數量,管理庫存,保持供應鏈的平穩運行。
以Grofers為例,該公司的一位高管表示,其在南方地區業務的固定訂單量約為每天1萬個。其所有的供應鏈資源,包括庫存、貨車、倉庫和送貨代理商,都是為了滿足這1萬個訂單需求,當然也有能力向上浮動,但是無法滿足目前這么大的需求量。
該高管稱,過去三周,訂單數量增加了10%。Grofers聯合創始人兼CEO Albinder Dhindsa在博客中表示,公司在過去三周內為100萬戶家庭配送了訂單。
像Grofers和Bigbasket這樣的純生鮮雜貨電商,一種常見的管理庫存方式就是減少庫存單位(SKU)或平臺上的商品數量。Bigbasket在將平時3萬個SKU減少到目前的1000至2000個。Bigbasket的高管表示,這樣一來,還能減輕了倉庫中選貨員和分揀員的工作量,完成一單訂單的分揀時間比原來減少了40%至50%。
Grofers則走得更遠。面對產品和物流兩座大山,Grofers已經開始用自己的卡車提貨,將產品送到倉庫。這樣就能把所謂的“第一英里配送"牢牢掌握在手中。
而對于Flipkart和亞馬遜來說,倉庫數量多是優勢。他們的倉庫數量比Bigbasket和Grofers多,雖然這些數量眾多的倉庫主要用來儲存非雜貨商品。如果在這些倉庫里儲存食品和其他生鮮產品(除了油和牛奶外),都需要國家的許可和執照。Flipkart在金奈、班加羅爾、海得拉巴、孟買和德里五個城市設有雜貨集散中心。Flipkart兩位雜貨部門的高管說,在其他城市,公司只能用已有的權限,利用現有倉庫來儲存部分雜貨商品。
這也帶來了額外的成本,包括消毒劑、口罩、食品的成本,倉庫和運輸員工增加的工資等。"非常時期,雜貨和必需品配送很難,因此我們給供應鏈和配送管理人員提供了獎勵。"Flipkart發言人說。不過這些費用都是暫時的,一旦新冠疫情得到控制,封鎖隔離解除,這些費用就會慢慢減少。
決戰供應鏈
在電商最大的痛點——最后一英里配送中,交易量暴增和營銷支出驟減的優勢卻被成本的增加抵消。Bigbasket和Flipkart正在與Uber合作,解決最后一英里配送難題。兩家公司的高管表示。雖然這樣緩解了交付難題,但發貨成本卻居高不下。
Flipkart的高管們說,通常情況下,Flipkart用面包車或卡車送貨,每次能夠完成約32個訂單,平均每單成本約為175至180盧比(約為2.3至2.4美元),每天可以處理3至3.5萬個訂單。而現在訂單數量暴增至每天6萬至7萬個。Uber汽車的載貨能力無法與卡車相提并論,只能完成5到6個訂單,因此平均每單成本就被推高到250至300盧比(約為3.3至4美元)。如果算上退貨訂單,可能會使每單成本再增加30%至35%。
對于亞馬遜或Bigbasket這樣財大氣粗的公司來說,成本的增加不是大礙。擴大規模才是當務之急。而擴大規模就意味著要仔細審視供應鏈,使其更加精簡和高效。
公司一位負責增長的高層說,Bigbasket正在與更多居民福利協會合作,批量下單水果和蔬菜。這種做法類似于農業科技創業公司Ninjacart,有助于提高訂單可預測性,將其集中在一起,只需每周送貨一次。
這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現在的問題,也是在為未來三到六個月的發展做規劃。Bigbasket、亞馬遜和Flipkart等公司正在商討對雜貨供應鏈進行大規模升級。
升級項目之一是計劃在每個城市建立更多的倉庫和集散中心。Flipkart的高管表示,公司正計劃為其在浦那和勒克瑙的雜貨部門開設兩個新倉庫。雖然沒有給出具體的時間表,但公司希望在5月前,能夠為多達1000座城市配送必需品。
雜貨電商正在經歷一場重大轉型。"希望在適當的時候,我們的規模能夠增長并影響到更多的人,"Grofers的Dhindsa在博文中寫道,"過去三周為超100萬戶家庭配送雜貨,這只是我們的起點。"
企業鐵了心想要抓住機會,供應鏈就是決勝的關鍵。
印度電商的疫情生存法則:網約車開始送牛奶
作者: Wendy來源: 獵云網 時間: 2020-07-13 15:41:32點擊次數: